今年3月2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在5大重点产业领域和10大发展潜力较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近日正式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长江经济带要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联合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因此,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加快培育以国际先进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沿江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拥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品牌为核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
存在问题:创新驱动、协同融合、绿色转型现“短板”
《方案》中提出的15大产业领域可划分为先进制造业(以下简称“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长江经济带重点服务业”)两大类:前者包括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9大产业;后者包括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6大产业。当前,将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和重点服务业培育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创新驱动、协同融合、绿色转型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创新驱动能力不够强
全方位创新发展体系亟待构建。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低端产业比重过高,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多依赖进口。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布局滞后。由于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入方面存在主体缺位、资金不足等问题,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的组织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较滞后。
促进创新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尚不完善。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规划、组织、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科技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融合不够顺畅。
融合发展程度不够高
重点产业发展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融合程度不高;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以产业链为整体、上中下游互动协同的发展格局还未形成;重点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不够强,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整体地位不高。
绿色升级步伐不够快
绿色转型理念有待提升。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生产中绿色制造的理念和高效、节能的要求还未得到很好体现;绿色理念以及支持制造业加快低碳节能改造的服务理念仍需增强。
沿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平台急需搭建。沿江各省市生态保护红线尚未划定,与上中下游生态环境状况相匹配的差别化的环境准入制度尚未明确制定,难以统筹制定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经济活动在沿江不同功能区的负面清单,难以严格界定各级政府的红线管控责任。
沿江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和循环化改造须提速。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监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支撑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的沿江各类园区集中治污效果不尽如人意,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加速构建。
对策建议: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质增效
创新发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提升创新源头驱动力。长江经济带要加快推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有效突破制约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系统推进上海、安徽(合芜蚌)、武汉、四川(成德绵)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同时立足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在长江经济带布局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对事关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和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发展的重大创新领域实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与成果转化等全创新链战略部署。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结合自身重点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科研基地。鼓励企业面向相关科研机构寻求智力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
提升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坚持开放创新,提高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推动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迈进。支持区域内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支持跨国公司、国际研究机构在长江经济带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服务机构,搭建联合研究平台。培育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品牌和标准,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深化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双边及多边科技创新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新体系。
融合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领域的渗透和贯通作用,构建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经济模式,通过数据的自由流动加快解决定制化生产的成本、质量、效率等问题。指导编制互联网与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融合发展路线图,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推进长江经济带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重点制造业形成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经济模式和高效定制化生产模式。
促进区域互动融合。依托长江经济带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在推动城市群实现重点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共进的同时,加快推进形成城市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构建城市群重点产业优化布局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城市群重点产业规划、项目的落实进展;健全区域联动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内重点产业协同合作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实现重点产业整体发展和各区域特色发展齐头并进;立足各地的产业特色与优势,加强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在区域互动融合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长江中上游地区中心城市重点产业的对外服务功能;提升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等机构的协调管理功能,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优化与长江水利、航运等事业协同共进。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大局。将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优势与国外需求紧密结合,在“全球制造”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中不断巩固放大“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优势。支持鼓励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引导产业内大企业带动中小配套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推进“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参与本行业的国际标准制定,增强相关国际话语权。
绿色发展引领提质增效
制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抓紧编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形成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划定沿江各省市生态保护红线,明确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上限和阶段性目标,紧密结合上中下游地区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提出差别化的环境准入条件,制定出沿线不同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
创新园区环境管理方式。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要从规划环评、集中治污、环境监管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共赢。
走在全球绿色发展前沿。肩负起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任,积极推动国际绿色经济规则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科技交流,积极实施国际环境绿色标志认证,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
(作者为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院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JL015]成果)